陇川隐藏文物:“六动五不动”

可移动文物


1.png


  角形銎铜钺  

青铜器时期。通长:13.9厘米、通宽:10.0厘米、通厚:1.4厘米、重:364克。上方左右各有一对一大一小的角突出。角与角之间有四个凹槽,便于握持,下方为弧刃。器表乌黑光亮,刃锐如故。主要作为仪仗之器,用于刑斩。柄部(即角)稍缺。于1997年7月23日向王子树乡邦东村委会双窝铺村(孙麻当)征集。属一级文物。


2.png


  陇川宣抚司印  

清代。通长:11.8厘米、通宽:7.8厘米、通厚:1.8厘米、柄长:9.0厘米、杙钮高:8.5厘米、重:1.42千克。印文为刻字,用满汉两种文字镌成。印面右侧汉文:陇川宣抚司印.悬针篆体.阳文.直书。左侧满文.直行.为满文篆书,意与汉文同。左为清篆,右为汉篆,印背右侧铭文礼部造,陇川宣抚司印,刻字楷书,左侧镌有满文,意与右同,印体右侧铭文:乾隆十九年十二月,左侧铭文:乾字一万一千八百七号。均为刻字楷书,阴文。于1997年由原文化局移交。属二级文物。


3.png

  

心形雕花银盒  

该银盒系采用白银范模铸成,分上中下三层,平面呈鸡心形。通高:12.5厘米、通宽:11.7厘米、重:1.46千克。上层顶部有盖,盖顶部稍隆起,中央立有一麒麟状的瑞兽,为圆雕,周边雕有缠枝纹饰,底部无纹饰,每层盒体外壁均作镂空透雕的缠枝纹。做工精细,第二、第三盒体为腰果形,可向不同的方向开合,又可同时分盛不同的饰物。构思巧妙,现今保存完整。鉴定为民国初期。三级文物。


4.png


  清代象牙雕饰  

该牙雕整体呈乳黄色,通长:54.5厘米、根部直径:6.0厘米、重:1.85千克。系采用亚洲象牙齿为雕刻原料,象牙表面有浅浮雕纹饰,雕工精细,刀法娴熟,为写实的表现手法。根部有两个眼,尖部套有一帽顶,可拔出、可套回。属清代。三级文物。于1997年由原文化局移交。


5.png

 

 清代棕色象牙雕饰  

该牙雕整体呈棕色,通长:61.0厘米、根部直径:7.8厘米、重:2.57千克。系采用整根象牙齿为雕刻原料,象雕周身涂有棕色清光漆,有梳形纹饰。横切面呈椭圆形,牙尖磨制光滑、圆、锐。有裂缝。属清代。三级文物。于1997年由原文化局移交。


6.png


  贝叶经书  

该经书长54.0厘米、宽:7.5厘米、厚:1.0厘米,各片厚约0.1厘米、重:703克。系用象牙切片后仿贝叶样式精心磨制抛光后并用生漆、紫胶、烟垢等混合物书写经文。由封面扉页、封底及正文组成、封面、封底为木制,封页表面雕有精细的花纹图案,扉页表面鎏金一层,地纹为满花。正文十二片,长方形,状似贝叶,乳黄色。行文横书右行,字体黑色,线条均凸起,内容尚不能识别。有待进一步的考证翻译。具体年代尚未定论。由陇川图书馆收藏。属三级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

7.png


 皇阁寺 

户撒皇阁寺位于户撒乡政府所驻地东北方向的金凤山上。为沐英征滇时(公元1387年)所建,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立报恩寺,是一组融道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为一体的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

该寺坐西朝东,总占地面积80591平方米,建筑面积968平方米,原有三进,现存两进,一进在民国期间被毁。其布局依山势由下而上排列,建有三道牌楼式天门。一进为报恩寺,二进为玉皇殿,有一个戏台。明洪武年间,沐英征滇时,驻防屯兵随军戏班曾在戏台上演出。

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扩修时铸铜钟一座,上有“帝道遐昌”。

1990年被公布为陇川县级文保单位,2003年12月1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保单位。


8.png


  连勐奘寺  

连勐奘寺位于陇川县户撒乡明社村委会连勐村民小组北侧,始建于清代,由大殿和副殿组成。大殿干栏式三重檐,坐西向东,内供释迦牟尼,佛龛雕花草。面阔10.9米,进深9.7米。副殿重檐歇山顶土木结构,坐东向西,面阔7.9米,进深7.8米,门前有两棵檐柱透雕,门窗板壁全雕花草、兽等图案。大殿东侧板壁边存放着一通道光四年(1824年)立的碑,碑文字体分别用楷书和傣文,标题《名扬万古》。傣文经书一册,长19米,宽0.40米。

2012年5月15日德宏州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德宏州第三批州级文保单位,2019年2月2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png


  加孔奘寺  

位于户撒乡明社村委会加孔寨村民小组奘寺,始建于明代,现存主建筑建于清代,该奘寺为户撒现存较早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之一。

占地面积3427.72平方米,建筑面积384.25平方米,由大殿、佛堂、寺门、厢房组成。大殿坐南向北,干栏式木结构,三重檐瓦屋顶建筑,面阔开六间10.8米,进深开五间14.4米,内存经书柜,是信众听经礼佛的地方。佛堂坐西朝东,为落地式木结构重檐建筑,面阔8.5米,进深12.9米,通高9.72米,内供释迦牟尼像。门板壁穿孔雕,下节绘牛、房、鹿等。一面上部雕花草,下部麒麟兽等。寺门单檐瓦顶,门梁板壁均雕饰,门板有凤凰彩绘;大殿东侧有傣文功德石碑一通,记录了光绪年间迎入佛像的经过;东厢房内还放存有清末年间制作的木鼓,长1.8米,直径1米。奘寺原全部使用挂瓦,似受泰国佛寺建筑风格影响,在本地十分少见。

阿昌族是德宏州特有的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户撒地区的历史悠久,但它最终能传播发展并成为这一地区阿昌族普遍信仰的主导宗教,却与傣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傣族史料《舍本勐宛》记载:“佛历1580年(1036年),莽达良在陇川曼弄塑佛像三尊,大像一头。”借助傣族土司的大力推广,约在清朝中期,南传上座部佛教迅速成为阿昌族地区普遍信仰的宗教,加孔寨奘寺就在当地阿昌族民众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该奘寺具有较高的建筑工艺水平,在总体布局、功能划分、建筑结构形式上具有显著的地方民族特色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统特征,体现了阿昌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和建筑观。


10.png


  邦角山官衙门  

位于陇川县王子树乡邦角村,是原石婆坡隘抚夷、景颇族山官尚自贵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所建,旧称邦角抚夷署。

石婆坡隘为明代所设“八关九隘”之一,下领48寨,辖属南甸宣抚司署。清代设正、副抚夷,掌训练卫卒,防御地方之职。尚氏系世袭山官,初为石婆坡隘6个卡目(山官)之一,后历任石婆坡隘副、正扶夷,乡长及梁河第一区联合自卫副指挥职。

该衙门系尚氏山官处理日常事务及家人生活起居的处所。占地面积114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整体为土木结构建筑,局部为砖石砌筑。坐北朝南,衙门由北向南排列有厅堂、左右厢房、正堂,西侧建有库房、厨房和旁院,东北角还建有一座石砌碉堡。厅堂五开间,进深7米,面阔23米,抬梁式木结构;正堂开五开间,进深8米,面阔23米,抬梁式木结构;两侧厢房均为三开间,进深5米,面阔12米,一楼一底,单层檐顶;梁、枋等饰以木雕纹饰,厅堂和正堂前各布庭院,两院地势前高后低相差1.70米,正堂高出庭院1.70米,呈一石砌平台,上刻景颇族纹饰。衙门四面筑石砌围墙,院门旁筑一石碉堡,上开二层射孔。因防御匪患及部族仇杀纷争,衙门结构布局俨如城堡,原有军事要塞的功能。

尚自贵(景颇名穆然早堵Maran Zau Tu),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1岁步入政坛,历经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朝代。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尚自贵承袭邦角山官及石婆坡隘副抚夷之职,协助刘家抚夷管理石婆坡隘地方事务。民国十五年(1926年),任石婆坡乡乡长、抚夷。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任腾冲保商大队长,组训壮丁,护路、缉捕盗匪、维持地方治安。日军入侵德宏后,组织民兵参与梁河曩宋河南岸阻击日军扫荡的战斗。民国三十七年(1984年)3月,英殖民主义者在缅甸八莫召开秘密会议,怂恿景颇族闹独立,尚自贵拒绝参加,并且将英文信件交给地方民国政府。民国三十八年(1949),尚自贵回复乡长、抚夷职务,并被保山专署委任为梁河第一区联合自卫队副总指挥。德宏和平解放之后,任一至四届政协德宏州委员会副主席。

邦角山官衙署是国内唯一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景颇族山官衙署,为研究山官制度和景颇族民族上层的房屋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1993年11月16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1.png


  芒捧奘寺  

芒捧奘寺位于户撒乡芒捧村委会芒捧村民小组西侧的缓坡地上,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2平方米,该奘寺为户撒现存较早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之一,是当地阿昌族群众使用的一处宗教场所。

据傣文史料记载,宋开禧元年(1205年)德昂族就在此建塔,现存塔基。现存建筑修建于明末清初,由大殿、戏楼组成,大殿为干栏式三层檐歇山顶抬梁木结构建筑。坐西向东,面阔13.5米,进深12米,通高 11.12 米,大殿供释迦佛像。大殿系明朝末期户撒土司邀请的剑川木匠所建,建筑融合当地代表性的干栏式建筑形式。

旁有佛塔,佛塔由主塔与8个小塔组成,为方形实心砖塔,上设三层塔座,小塔高4米,主塔高10.5米,上有十三层轮,塔刹由仰莲托宝瓶、宝伞、风标等组成。

佛塔与奘寺并不是一个建筑群,奘寺是上寨的信仰,佛塔是下寨的供奉,两者虽在一处,却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信仰。

此奘具有鲜明地方民族建筑特色,有较高的建筑工艺水平。德政告【2019】5号文件将其公布为第二批德宏州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月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政发【2012】4号)。

图片

12.jpg